“十万”,陈家伟有些难以置信,甚至觉得眼前的北方人有些吹牛,这可是万元户都少见的年代,怎么可能有十万的生意。
旁边的姜满和李龙,幸亏听不懂粤语,要不然也肯定认为姜斌实在吹牛逼。
姜斌接过小摊老板递过来的牛杂和肠粉,一一摆在陈家伟的面前,“哥么,是不是有些难以相信?”
姜斌要的就是这效果,他想告诉跟前的小伙子,我这是大生意,你不一定能接得住。
陈家伟听到姜斌的问话,点了点头,不过,又反应过来这样答复不合适,赶紧又摇了摇头表示相信。
姜斌也不管他是否真的相信,慢条斯理的道,“这十万的货,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得有充足的货源”。
姜斌的意思显而易见:“你干不了,最好推荐你的上家”。
不过,陈家伟愣愣的听着,显然没听懂姜斌的意思,还在纠结于“十万”这个词。
姜斌无奈,只好直接问道,“不知可不可以带我见见你的上家?”
“我没有上家,这是我家自产的”,陈家伟的回话倒是让姜斌有些惊讶,别看这做衣服在后世没什么技术含量,可在当下那也得需要一堆的制衣机器,不是一般人家能做的,仔细的瞅了瞅眼前的陈家伟,怎么也不像“工厂”二代的样子。
看着姜斌对他有些犹疑,陈家伟赶忙向姜斌解释。
原来陈家伟并不是羊城人,而是来自东莞,家里三个兄弟,他排行老三。去年家里开了制衣“工厂”,这个工厂当然不是国家承认的那种,但是东莞当地的政府却是默认的。
陈家伟家里的大部分衣服是卖给香港的,这都是由他的大哥和二哥负责,作为老三的他也插不上手,只好带着些成衣来羊城自己闯天下。
为了让姜斌相信,他还告诉姜斌其父亲正是当年的“逃港者”,也就是当年偷渡到香港闯生活的那批人,在香港混的挺好,去年又回到东莞创办制衣厂。
姜斌听的恍然大悟,他想起上辈子看过的一篇报道:1978年的时候,粤省乡下一大批的小工厂悄悄地,大面积的兴起,它们的创办人大多数是当年的偷渡客,而他们办工厂的形式被当地人成为“三来一补”。
所谓的“三来一补”,指的是工厂的产品样式、原料和设备均由境外运来,生产出来的产品再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出口,内地劳工和政府收取一定的加工费。
而且报道特别强调,东莞、中山等县(当时还称为县)最是大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政府就设立了“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专门主抓这个工作。
姜斌还是很佩服的,与这些人相比,自己简直就是小打小闹,卖个考卷挣得那点钱都不够人塞牙缝的。
姜斌更佩服的是那些偷渡的人,为了生活偷渡香港,为了更好的生活又回到家乡创办工厂,要知道这还是政策不明朗的时候,他们就敢这么大范围的操作。姜斌只能举起大拇指佩服,这真是一群富有冒险精神的“探险者”。
而且,这种探险精神是会遗传的,眼前的陈家伟瞅着比姜斌更小,但是已经敢走出家乡,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