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网>都市小说>帝国重器 > 第四百零四章 掰手腕
    过去这一年,新科公司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最主要的就是将新科公司集团化,新科集团的组织架构和人才招聘工作成为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

    好在经过一年时间,新科公司的整个管理框架终于算是理顺。形成了子公司、分公司、合资公司和集团总部的格局。

    集团总部上面以事务部为核心,形成夸公司协调集团资源的能力。下面的子公司涵盖了从电子到精密机械的所有涉及领域,分公司初步完成了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的布局,形成了相对较强的业务执行能力。

    除此之外,胡文海操心最多的就是手里这一百三十亿美元的项目落实。杜邦公司光是支付的大化工设备,就从美国拆了六个二手化工基地,原封不动的送到了国内来。盛阳的大化工基地生产力,直接比四年前增长了500%。从四年前的二十五万吨,直接增加到了一百二十五万吨级别,有两个二手化工基地就堆在了这里。

    除了大化工项目,杜邦提供的设备里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化肥设备。大化肥项目就不可能像大化工项目一样都堆在一个地方了,化肥生产需要距离资源供应地比较近,除了磷肥设备胡文海力排众议交给了贵州的宏福实业公司——也就是未来的瓮福集团,其他的项目安排则选择了相信石化总公司做出的决定。

    为了国内能形成自己的大化工和大化肥设备的制造能力,高压容器的制造技术还要与国内企业进行合作。大化工、大化肥等大型工业项目,技术难点就在这些压力容器上面。为了挑选出可靠的合作单位,中铁建投的投资九科人员把东北和华北相关的企业几乎都跑遍了。

    最后的结果,竟然让人惊讶的落到了绣城石化机械厂的头上。

    天可怜见的,这真不是胡文海在暗中操纵的。经过评级和分析,综合下来的结果就是绣城石化机械厂的得分最高。

    首先说绣城石化机械厂,本来就是石化总公司旗下在东北都排的上号的主力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再其次,绣城为了争取特区城市的待遇,这两年来官场风气简直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执政能力直追、甚至是有些地方都超过了深土川的水平。

    这两个条件加起来,顿时把一溜备选给抛在了脑后。最后,绣城石化机械厂这个绣城石油六厂开的小马甲,转身就成了和石油六厂相提并论的部属企业了。

    不仅是大化工和大化肥设备,中铁建投银行还主持了至少八百万吨年产量的粗钢炼钢设备落地。这部分不光是从杜邦公司手里获得的美国二手设备,还有相当比重是从日本进口的。依靠着黑字环流政策,以中船总公司向日本三菱派出大量劳务输出、以及开放总段造船法为条件,从三菱银行拿到了相当可观数量的贷款。

    这些贷款的相当大一部分,被用来收购新日铁的生产设备。在日本经济热度持续上升的情况下,最先倒霉的就是钢铁业这种重工业行业。

    这个曾经名叫八幡制铁所的公司,曾经强取豪夺大冶铁矿所有权的罪恶帮凶,最先享受到了发达国家粉碎机的待遇。

    只可惜的是,相对于新日铁庞大的生产能力,哪怕胡文海一口气拆了它们一百八十万吨的产能,却似乎仍然有些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八百万吨的产能,有相当一部分是计划要与钢城钢铁公司合作,准备在靠海的牛庄成立一个新的钢铁基地。多余的产量,不用问自然是送到了唐山。

    毕竟在未来世界钢铁产量排名,中国世界第一、中国河北世界第二、河北唐山世界第三……

    中国1986年的钢产量是5220万吨,如果牛庄钢铁基地建设完成,国内的钢产量到1988年至少能够增长到7100万吨以上,相当于原历史上1991年的中国粗纲产量。而中国钢产量超过美国,在原来的历史上是1993年,全国钢产量达到了8956万吨。到了1996年,中国的钢产量就已经是世界第一。自那以后,在钢铁产量领域里,中国就已经是独孤求败了。

    在钢铁行业,胡文海这一口奶,至少让钢铁产量超过美国要提前三四年时间。

    另外为了配合牛庄的钢铁基地,渤海省还计划新建、扩建四座发电厂,为绣城、盛京、牛庄和大港供电。日本人提供了一批超临界机组——可想而知,还是二手货。不过日本人的二手货质量不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东电正在逐步淘汰传统能源发电,转而大力发展核电事业。这些处理掉的煤电机组,多半相当于半卖半送。

    然而随着钢铁基地的建设和电厂的改造和新建,一个问题摆到了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渤海省领导们面前。

    能源危机。

    国内火电厂大多还是煤电,基本很少有烧油的。而渤海省本身也并不以盛产煤炭闻名,能源供应上预期在未来几年将会有一个极大的增长过程。